青海散酒的传说:
传说很久以前,山西的客商带来了杏花村的酿酒技术,用上好青稞熬出了比酩馏酒更高一筹的美酒“威远烧酒”。从此,它便誉满高原,行销西北。互助青稞散酒属于清香型酒,香味纯正,酒液澄明,闻之清香扑鼻,入口醇和绵软,回味悠长。它采用威远镇河畔的一口古井之水,与当地所产青稞原料相配制酒,恰到好处,真可谓浑然天成,酒香不散。传说,此井乃八洞神仙宝葫芦中的玉液琼浆化成,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
如今互助青稞散酒已形成了从踩曲、制坯到煮馏等完整系统的酿造技艺,有着独特的科学配方,已形成独有的体系和特色。现在,其工艺既保持了传统特色,又逐步采用了当代新法,生产条件不断完善,产品质量日趋提高,花色品种日益繁多,声誉与日俱增。
从西宁往东北行50多公里,就到了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威远镇。“龙王仙丹育青稞,王母玉液酿美酒”,在盛产青稞酒的互助县威远镇,传诵着这样两句赞美诗句,也流传着这样一段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:相传,远古时代,威震天下的周穆王驾八骏巡游西海,雍容貌美,能歌善舞的西王母在瑶池大摆筵宴,盛情款待,又捧出亲手酿造的玉液琼浆奉献给周天子,与之尽兴。西王母与周天子在觥筹交错、赋诗歌舞之际,又特遣专为她采集食物的三青鸟到东海仙山去采集美食。三青鸟从东海采食归来,飞往西部崇山峻岭时,不慎将一粒食物丢在龙王山下,转眼间,这粒食物长出了又肥又壮的茎叶,上面结满了瓦蓝色彩的果实。从此,龙王山下的农民再也没有因缺少口粮而发愁。因为这瓦蓝色的果实是三青鸟遗留下的那粒食物长成的。于是,这里的人们便把它称为“青果”,到后来又叫做“青稞”。善良智慧的三青鸟又教会人们种植青稞的方法,龙王山一带便长出了绿油油的青稞。不知又过了多少时间,云游四方的蓬莱八仙应邀赴瑶池蟠桃会,在尽享了西王母的盛情款待返回东海的途中,被龙王山下那碧波荡漾的青稞田园所陶醉,便来到龙王山下不远处的威远堡,一览青稞田园之秀色。八仙信步村落市井,忽见有人在一口水井中汲水,便上前去讨水喝,喝后总觉得井水口味甚淡,于是,八仙中的铁拐李便从身上摘下葫芦,往井水中倾倒了几滴从蟠桃宴上带回来的琼浆玉液,倾刻间,井口涌出琼浆,馥郁芬芳,经久不绝。
青稞散酒故乡的习俗
海酒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饮酒中透露出不同的民族习俗。不同的民族,酒文化自然有各自的特色。土族群众向客人敬酒时,通常在碟子里放三个酒杯,斟满酒边唱敬酒歌边敬酒,而客人则要用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抛三次,表示敬天、地、神,然后喝三杯酒;假如不会喝酒,也要端起酒杯蘸酒三次弹向空中,表示对主人的尊重。藏族群众在平时一般敬奶茶而不敬酒,但逢年过节及遇喜庆日子,如有客人来家则必须敬酒。敬酒时主人先斟酒一碗,端到客人面前,客人双手接过后,必须先喝三口,但不要喝干,等主人再斟满,这时客人才一口喝干。此后,有酒量的客人则继续喝酒,不会喝酒的不用再喝。唱敬酒歌更是藏族朋友饮酒的一大特点。对于生活在青海的蒙古族群众来说,用酒敬客是他们的传统方式,通常主人将美酒斟在三个银碗中,用双手托在哈达上,唱起传统的蒙古族敬酒歌,敬献给客人,客人若推让不喝,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敬。因此,客人应接住酒碗,用无名指蘸酒向天、地、火炉方向各弹一下,以示敬天、地、火神。若不会喝酒,可用嘴唇沾一下酒碗,表示接受了主人的情谊。汉族在亲朋聚会、喜事酒宴上,主人或主办者要首先向座中年长者、贵宾敬酒,然后依次向其他在座者敬酒。一般敬四杯,取“四季发财”“四季平安”“四红四喜”之意。祝寿的酒敬八杯,取“八福长寿”之意。敬酒时双手举起放有酒杯的酒碟于客人面前,忌用单手敬酒。